上海石化:拼搏一年,只为“炼”成“黑黄金”

Connor 火币中国 2022-11-28 185 0

——记碳纤维事业部2号碳纤维工厂钱凯团队

11日9时,在碳纤维事业部办公楼二楼会议室,2号碳纤维工厂钱凯团队正在召开碰头会,布置下一阶段工作任务,交流现场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海黄金交易所。对于钱凯和他的团队成员来说,自从团队组建以后,每日9时的例会就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一部分。

作为48K大丝束碳纤维主力生产团队,在2号碳纤维工厂经理钱凯的带领下,经历了从项目建设到开车生产的全过程上海黄金交易所。如今,团队仍在不断快速融合、成长,朝着稳定生产、建设一流装置的目标并肩前行,全力奔跑。

组建团队上海黄金交易所,新老员工齐步迈进

从金阳装置到北腈纶装置,再到南腈纶装置,钱凯带团队的经验十分丰富上海黄金交易所。但当他来到2号碳纤维工厂时,这里还是一片空地,他也只是一名“光杆司令”。就在监督现场安全施工的同时,他开始逐步搭建自己的团队框架,来自北腈纶装置和1号碳纤维工厂的87名员工成了他的“兵”。

87名员工的组成可谓“两极分化”,一部分是有腈纶生产经验的老员工,一部分是近两年刚刚入厂的新进大学生上海黄金交易所。如何让团队更好地融合呢?钱凯分析了两部分员工的特性:“老员工经验丰富,有工作阅历;新员工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如果能结合这两种优势,对团队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于是,他想出了以老带新、相互促进的工作方法,由老员工分享自己的经验,新员工分享自己的新思路新观点上海黄金交易所。因为有着共同目标,即使有老有新,团队也几乎不曾产生过摩擦和分歧,在一些技术攻关和生产任务的关键环节,正是“老+新”的组合助力了工作开展。

2号碳纤维工厂值班长周奕自称是团队里“最老的人”,他之前在北腈纶装置从事原丝生产工作,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上海黄金交易所。他说:“团队里的新员工都很上进,学习能力强,虽然我与他们差了将近一代,但是也能把工作经验传给他们,并学习他们的新观点。”“老员工是‘宝’,要用好,虽说团队年龄偏大,但只要结构合理,老的发挥老的作用,新的发挥新的作用,有老有新反而是件好事。”钱凯笑着说。

培训提升上海黄金交易所,现场是最好课堂

团队刚组建起时,成员都不熟悉碳丝的生产,甚至钱凯本人也在学习和摸索过程中上海黄金交易所。经过一段时间的线上实习后,效果仍旧不明显。“实习过程中,大家因为对岗位没有归属感,对工作职责也不明晰,通过实操考核变成了学习的目的,所以实习回来后还是一知半解。”钱凯说。

今年9月,团队成员终于到现场参与调试工作,装置的构造、生产工艺,包括每一根存水管线的走向、阀门的位置,大家都详细学习和了解上海黄金交易所。10月2日至10日,打通生产流程的关键8天里,大家在现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阶段,每个人的能力都获得了极大提升。

钱凯说:“包括我自己在内,每一次开停车都是一个学习过程上海黄金交易所。培训考试只是一种形式,真正要把这个团队技能培养出来,现场是最好的课堂,只有现场才能达到实战的效果。”

碳纤维氧化碳化外操胡国庆是刚入厂一年的大学生,他说,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现场不只有机械设备,还有更多接触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对碳纤维生产的认识不断深入,有很大的收获”上海黄金交易所

开车生产上海黄金交易所,辗转难眠只因时时挂念

老装置有完整的体系和运行模式,而新建的碳纤维装置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生产流程不明晰,体系尚未健全,现场管理如何抓,这些都要靠大家摸着石头过河上海黄金交易所。“团队到现在运行了一年,管理怎么开展,体系怎么建设,都是边看边走边摸索,我和领导说,‘你提目标,过程我们来想办法。’”钱凯说,“工厂定位要高,目标要高,工作更要做得扎扎实实。”

中交之后,现场进入边施工、边调试、边准备生产的状态,大家24小时高强度连轴转,不敢放松一丝一毫上海黄金交易所。在钱凯团队,哪怕睡觉的时候,大家旁边也要放着对讲机,听着现场的一举一动,“对讲机没声音,担心现场有什么情况;对讲机声音多了也不放心,总要听听在讨论什么问题”。

有几次,钱凯晚上听到对讲机没声音了,问了情况也没答复,就爬起来跑去现场查看,并叮嘱值班人员有无情况都要及时进行汇报上海黄金交易所。作为团队主心骨,钱凯要求自己业务精、标准高、勤勤恳恳。他认识到,装置要达到长期稳定生产,一定要有定力,更要有耐心。“我们要去实践验证,不是只坐在那里开会,要把生产装置建成一流的装置,要按照体系的要求落实下去,并尽可能地一步步去优化。我们团队自从组建以来,目标明确,始终凝心聚力,全力以赴,会一直把生产运行工作做稳做好。”钱凯说。 ■记者吉雨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