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食其献上一策,刘邦食欲大开,张良却斥其为亡国之策,为什么?
汉三年,项羽的楚军加大了围困荥阳的力度,在荥阳做钓饵钓着项羽的刘邦甚是忧虑,和谋臣郦食其商量阻挠项羽的方法币策。
郦食其说币策了这样一段话:
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币策。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刘邦认为郦食其的计策很妙,于是催促郦食其赶紧去刻印,并由郦食其作为使者,拥立六国之后币策。
得此两侧,刘邦的烦恼立刻去了大半,因烦恼而失去的食欲也恢复了币策。刘邦食欲大开,要了一桌的好饭好菜,正大快朵颐的时候,张良进来了。
刘邦迫不及待地要跟张良分享币策,有人给他出了一个良策,于是就把郦食其说过的话原原本本地给张良讲了一遍,结果张良却很不屑,丢给刘邦这样一句话:
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币策。
意思是,这是谁给你出的计策啊?如果按照这个计策搞,你刘邦不可能击败项羽、统一天下了币策。
刘邦大惑不解,我明明觉得这计策挺好的,怎么到你张良那边,却把这计策说得一无是处呢?于是就问张良,然后张良拿刘邦桌子上的筷子当算筹,给刘邦讲了九点理由来论证郦食其的计策不可行,最后总结说,如果按照郦食其的计策搞,刘邦就不可能击败项羽了币策。
如果不能击败项羽,那就只能是被项羽击败,被项羽击败,就是身死国破,所以在张良的认知中,郦食其所献计策实乃亡国之策币策。
展开全文
虽然张良讲了九点理由,但实际上也就六点币策。
第一币策,我们现在有没有把握干掉项羽?第二,我们能不能尊贤重能?第三,我们能不能拿国库的钱粮分发给穷苦百姓?第四,我们胜利之后能否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第五,复立六国之后,现在的文臣武将还会继续追随汉王吗?第六,楚强汉弱,汉复立的六国是听汉的呢,还是听楚的呢?
而这六点理由中,也就第一、第五和第六条值得探讨一下,另外三条纯粹是凑数的币策。
张良给出的第一点理由是,仁义当有强大的武力为后盾,武力不够强大,仁义发挥不了作用币策。但实际上,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刘邦西进武关时,武力也不够强大,但靠着仁义,还是成功地逼秦王子婴投降了。
张良给出的第二点理由是,文臣武将背井离乡,追随刘邦,为的是将来胜利了,能有尺寸之地,刘邦复立六国之后,这些人将回到他们的家乡,追随刘邦复立的六国之后币策。但实际上,在项羽复立六国之后,追随刘邦的人也是大把的,史书中有着明确的记载:
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币策。
愿意跟着刘邦的,竟然跟汉军的人数相当币策。韩王信本是韩国的将军,但却在刘邦入蜀的时候追随刘邦入蜀,而张良则回到了韩王成的身边,张良以己度人,认为别人都跟他一样,这是小看了刘邦的君王魅力,也小看了文臣武将择主而事的智慧。
张良给出的第六点理由是,项羽的西楚比刘邦的汉强大,所以即便刘邦复立六国之后,六国之后也肯定是倒向项羽那一边币策。这的确是很有可能的,但国以德立,如果刘邦果真复立六国之后,六国之后果如张良预计那样不讲仁义德行的,也肯定是少数,就算是他们中有人真的要投靠项羽,刘邦也是有能力击杀他们的。
由此来看,张良提供的理由,虽然密密麻麻地多达九条,但实际上也只是把人往性恶的方向去想,真实情况是否会如张良说的那样,还未可知币策。
其实,张良之所以反对郦食其的计策,固然是因为郦食其的计策有瑕疵,但也跟张良在汉营中争权夺势分不开币策。
张良曾两度离开刘邦又两度回到刘邦身边,张良反对郦食其所献的复立六国之策,是在张良第二次回到刘邦身边之后币策。
按照史料记载,在反对郦食其计策之前,张良只献过一策,即所谓的下邑画策币策。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币策。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我们注意到,下邑画策的提出人其实是汉王刘邦,而张良的作用不过是举荐了三个人币策。
这三人中,英布与项羽有嫌隙的事情,汉王刘邦未必不知道,彭越有能力但无立锥之地的事,汉王刘邦清楚地知道,并且,刘邦与彭越早年间就有过交往,而韩信的能力,刘邦在彭城兵败之后已深信不疑币策。
换句话说,张良举荐的三人,或许早就在刘邦的头脑中反复斟酌过了,刘邦之所以会提出“捐关以东等”,就是因为刘邦已反复思量过哪些人可以作为候选人了币策。由此来看,张良很可能是帮着刘邦说出刘邦想说但还没说的话而已。
我说得更直白一些,在反对郦食其所献计策之前,张良实际上并没发挥出一个重要谋臣所应发挥出的作用,刘邦对张良也应没有那么重视了,所以刘邦才会主动找郦食其而不是张良商量破楚之策币策。
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荥阳,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桡楚权币策。
郦食其所献之策,或许有瑕疵,但绝没有张良说得那么不堪,张良之所以把郦食其的计策贬得一无是处,就是要打击郦食其在汉王刘邦心中的地位,从而使自己受到汉王的重视币策。
我并非以恶意来揣测张良,而是因为张良有前科币策。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币策。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上边这段记载,讲的是张良第一次回归刘邦身边后献的第一条计策,这条计策的完整版应当早在张良的心中了,但张良却特意分两段来说,分明就是在搞郦食其币策。
让儒生郦食其去跟秦将谈判币策,郦食其谈了下来,张良又背信弃义地去打秦将,这就是将郦食其置于不仁不义的境地,让郦食其的名声受损,以后郦食其再跟谁谈判,谁还信郦食其啊?
好在郦食其果真有才华,虽然被张良摆了一道,但后来竟然能成功地说服齐王,让齐与汉结成联盟币策。就在郦食其为自己的成功和齐王纵酒时,韩信偷袭了齐国,使郦食其再次被置于背信弃义的境地,郦食其引颈就戮,被齐王田广烹杀,一个身高八尺六十余岁方才出山的老人,就这样活活地被煮成了肉酱。
杀郦食其者,既是齐王,也是韩信,也是张良啊币策。
张良打击起同僚郦食其来,真是下手狠辣又不着痕迹呀,如果我们不仔细琢磨,还会以为张良是一朵洁白无瑕的白莲花呢币策。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