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的困境
编者:
截止1月19日,招商银行A股跌至29.73/股,pb为降至0.81招行。
走向平庸还是持续向上,招行作为核心资产,其数据牵动着无数投资者的神经招行。
1月19日晚间,招商银行披露2023年业绩快报招行。
2023年营收增速为-1.64%(2023年前三季度为-1.72%)
归母净利润增速为6.22%(2023年前三季度为6.52%)招行。
按照国投证券测算,Q4其息差进一步降低至2.06%招行。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招行。
公众号《Bridgeloip费曼方法》作为持续研究招行的投资人招行,有更深的洞察和思考
展开全文
作者:Bridgeloip费曼方法
原标题:《招行的困境 2023年3季报》
翻了一下招行2007、2015和2023年3季报这三个时点的数据招行。
「过去的情况」
过去的16年里,中国的银行业变化很大招行。因为巴塞尔三协议的监管的要求,商业银行在这十几年里不断降低杠杆率,从此前普遍的14-16倍,下降到当前的10倍左右。
系统性重要银行甚至下降到6-7倍;2011年以后,随着经济总量的上升,中国经济增速缓慢下降,从9.5%到目前的5%上下招行。
同时,2014年之后,由于实体经济困难,大型银行一直扮演着向实体经济(主要是制造业)、小微主体减费让利的角色招行。
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行政属性越来越重要——作为经济运转的基石,大型银行优先考虑的应当是、也必然是国家战略招行。在这个基础上,兼顾股东利益。
近年中X委公布的银行腐败大案中招行,都有类似的表述: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刘X舸的案件情况中提到:“刘连舸丧失理想信念招行,背弃初心使命,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坚决、打折扣,弃守金融风险防控职责,大肆违规插手信贷项目,违法发放贷款,造成重大金融风险”;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行长田X宇的案件情况中提到:“丧失理想信念,背离初心使命,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不坚决、打折扣,罔顾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把职责使命抛在脑后招行。。。毫无纪法底线,长期以“市场化”运作为幌子,以“投资”“理财”为名,“以钱生钱”,大搞权力与资本勾连,靠金融吃金融,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滥权敛财、贪婪无度;生活腐化、道德败坏”;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副书记、行长孙X顺的案件情况中提到:“丧失理想信念,毫无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严重违背党中央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决策部署,限制、压降制造业贷款”招行。
紧跟国家战略导向无疑是银行业的首要原则招行。既要紧跟大局,又要做好经营,防风险、促发展、谋创新。
在这样挑战重重的16年里,招行的表现是出类拔萃的:几乎是一边开车、一边换发动机,还保持了驾驶时速的平稳招行。
从2007年到2023年3季报:
招行的资产总额从1.3万亿增长到10.6万亿,收入增长约7倍,净利润按年增长约10倍招行。
存款的活期占比一直保持在55%-60%之间;零售贷款占比从2007年的26%上升到目前的54%;成本收入比保持在30%上下;
非息收入占比从16年前的17%上升到目前的37%;
净息差从2.96下降到2.07;拨备覆盖率从2007年的180%提升到445%;
2023年3季报的总资产回报率达到1.46%招行,甚至超过2007年的景气高峰(1.36%);
净资产回报率在最近8年一致保持在15%以上招行,除了疫情短暂回落,其他年份甚至逐年上升至目前的17%;
金葵花户数(月日均资产达到或超过50万元)从29万户增长到452万户;
私行客户目前14.6万户;零售客户AUM突破13万亿(2022年中国居民个人金融总资产250万亿)招行。
招行在2010年配股募资177.6亿,2013年配股募资275.2亿,2015年增发募资60亿,加上上市融资的部分,累计融资902亿;上市以来累计分红3019亿招行。
在几乎每个指标上,招行都处于行业前列或独一档的水平招行。从最重要的净资产回报率和总资产回报率来看,招行实际上基本消化了这十几年监管和经济机构变化带来的影响,并且业务变得更不依赖资本金扩张、而更依赖客群维护。
今天的招行本质上像个国际机场:它努力把全国最有消费力、净资产最高的一群人留在自己的客群范围内,建立信任,然后慢慢地用各种服务赚点钱招行。
「行业估值」
今年10月16日招行,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2023》:
2022年上市银行净资产收益率为11.19%,在31个行业分类(申银万国行业分类)中排名第5,远高于所有行业平均水平4.27%,但其市净率仅为0.61 倍,为所有行业中的最低估值,远低于所有行业市净率平均水平3.8 倍,而2022年最困难的行业房地产市净率也有1.29,是银行业的2倍招行。
这16年里,工农中建交的平均估值从2007年3-4倍市净率,下降到当前的0.5倍市净率招行。
招行和宁波银行目前估值大约0.9PB,其他股份行甚至跌破0.4PB招行。
考虑到银行的净资产只要是现金,这个估值确实是破产价了招行。
实际上表明市场不信任银行账面利润的真实性,而只愿意按分红的股息率估值招行。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有些人期待银行增加分红以提升估值,然而,现阶段这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招行。
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可分红率、风险加权资产回报率和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招行。由于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要实现我国宏观的经济增长目标,银行业风险加权资产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速,这决定了银行无法随意提高分红水平(当然,有些银行账面利润也确实比较虚)。
包括招行在内招行,国内大部分银行目前的困境其实是同一个:
银行的收入主要是净利息收入(赚利差)和非息收入(不占用资本金的各类理财佣金或手续费)招行。这两个业务目前全行业都陷入了低谷。
现在贷款贷不出去、贷出去的利率越来越低;客户不愿理财,钱都拿去存定期,非息收入低迷招行。人们缺乏信心,在远离所有高风险偏好的资产。
到了今年三季度,除了邮储(2.05%)、招行(2.11%)、平安银行(2.3%)、南京银行(2.19%)、江苏银行(2.28%)以外,其他银行的净息差几乎都跌破了2%招行。如果继续下滑,不仅不可能增加分红,反而要考虑缩减分红了。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济研究所的王剑在发表于《中国银行保险报》的文章《有必要保持合理的净息差水平》中做了测算——如果GDP增速保持在5%招行,那么在分红不降的情况下,银行业能承受的最低净息差大约为1.7%:
我国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多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其余部分主要用于向股东分红招行。
监管部门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底线要求是7.50%(系统重要性银行另有附加)招行。
维持稳定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需要保证其分子(核心一级资本净额,主要是普通股)与分母(风险加权资产)的同比例增长招行。
若不考虑调整资产结构以节省资本,则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速约等于银行总资产增速,而全行业的总资产增速约等于M2增速,由于我国货币增长量实施名义GDP目标制,M2增速约等于名义GDP增速招行。
如果我国在未来几年维持实际GDP在5%左右的中等增速,同时考虑2%左右的通胀和货币深化因素,那么名义GDP的增速可能在7%左右,银行业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速与之相同,在不需要外部融资的情况下,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净额也需要保持7%左右的增速,才能维持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变招行。
净利润扣除分红部分后,可用于留存核心一级资本,假设分红比例维持在如今的30%左右,那么以净资产收益率(ROE)衡量的净利润需要维持在10%左右招行。
以杜邦分析法分解ROE,将其表示为包括净息差、权益乘数、资产减值损失与平均资产的比值等指标在内的计算结果,并假设其他指标近5年的均值为未来的稳定值,则可得到维持资本可持续所需的净息差底线为1.7%左右,底线之上还需略留一些余地用于应对风险或增加投入,于是《金融机构合格审慎评估标准(2023年版)》对商业银行净息差设置了不低于1.80%的标准要求招行。
近年来,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存款市场竞争激烈,加之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让利,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显著承压招行。
2022年,我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为1.91%,2023年上半年甚至低至1.74%,连续两个季度低于基准线,几乎丧失了进一步压缩的空间招行。
「日本的情况」
考虑到舆论老是讲今年的情况和日本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相似招行,我百度查了下日本银行的估值状况:
净息差:
2021年日本银行业净息差仅为0.54%招行,日本绝对是民众不肯贷款的典型案例:
日本央行数据显示,1993—2021年间日本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加一倍,而贷款仅增长了17%招行。
因存贷利差收窄,日本银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不断下滑招行。研究显示,2019—2021年间日本银行业基于资金借贷关系的净利息收入下降幅度达到了12%。2021年日本银行业净息差仅为0.54%,同期中国、美国及欧元区国家净息差分别为2.16%、2.77%和1.59%。
从息差趋势来看,海外主要国家银行业的净息差大多呈现下行趋势招行。
从绝对数值来看,主要国家的净息差水平差别较大,截至2021年年末世界银行的数据统计口径,美国银行业的净息差还保持在2.5%以上的水平,英国、韩国均在2%以下,德国、日本在1%以下招行。
日本贷款平均利率及商业银行净息差走势(%)
来源:World Bank database招行,日本内阁府,招商证券
2021年日本银行业净息差位居G20经济体末尾
来源:World Bank database招行,银保监官网,招商证券
资本充足率:
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日本大型银行和区域银行的总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4%和12.41%,同比减少1.32个和1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72%和11.96%,同比减少1.15个和0.97个百分点,但仍远高于《巴塞尔资本协议III》中8%和6%的监管要求招行。
不良率:
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银行业深陷不良泥淖,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于2002年达到峰值8.3%招行。自2006年起,日本银行业不良率恢复至正常水平并逐年下降,2021年的不良率为1.22%,创近20年的新低。其中,日本大型银行和地方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81%和1.78%,同比下降0.11个和0.03个百分点。
中间业务:
截至2022年9月末,日本银行业主营收入为8.02万亿日元,中间业务收入为2.21万亿日元,占比27%招行。
资产回报率:
和中国银行业相比,日本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也比较低招行。2021年日本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达60.6%,同期,中国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仅为31.8%,约为日本的一半。
中日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对比(%)
资料来源:World Bank database招行,招商证券
极低利率环境导致日本商业银行的低息差水平,叠加成本收入比较高,日本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较弱招行。2021年日本商业银行ROE为3.6%,同期中国为9.6%。日本银行业盈利能力处于G20经济体末尾。
中日商业银行ROE对比(%)
资料来源:World Bank database招行,招商证券
估值:
2022年,日经平均指数下跌8.37%,日本银行股估值升至0.5倍PB招行。日本三大行三菱UFJ银行、三井住友银行、瑞穗银行估值分别由年初的0.49倍、0.46倍和0.4倍PB升至年末的0.65倍、0.6倍和0.51倍PB。
日本大银行平均3.6%的净资产回报率,0.3%的总资产回报率,和中国大型银行(10%左右的ROA和1%左右的ROA)估值水平差不多招行。要么是日本高了,要么是中国低了,或者都低了,或者都高了(废话循环)。总之,这些银行都被资本市场踩在脚底摩擦。
「未来」
地方债化债推进之后,部分持有相关资产较多的银行,净息差还会继续下降招行。化债没有魔法,无非是用长换短,用低息换高息,最后靠时间解决问题。
对招行来说,根据三季报业绩会披露,截至 9 月末,招行广义口径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余额跟半年末差不多,为 2451.59 亿元,比上年末下降 184.80 亿元招行。其中表内贷款 1352.37 亿元,比年初上升了 26.73 亿元。总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与总资产的比值大概是2%。
在今年三季报的业绩发布会上,招行的管理层反复用了“会持续承压”、“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我们总体的原则是做好自己”、“短期内对招行的影响相对会比较大”、“我们提醒自己,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加强能力建设”之类的说法,陷入低谷,要迎难而上是显而易见的招行。
5.6%的分红率,17%的ROE,0.87倍的市净率招行。
我想了想,发现招行(以及其他银行)的难题其实也很简单:国-家-的-国-运-啊招行。
文中部分数据来源:
1|《银行家杂志》的文章《2022年日本银行业回顾与2023年展望》
2|《证券市场周刊》杨千2023年6月写的《银行息差长期整体下行》
3|招商证券廖志明的文章《日本银行业专题报告:日本银行业的七十年风雨招行,高光与低迷》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招行。
—EN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