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师说谎了,小朋友会…
欢迎 已满3岁、未满5岁的小朋友参与到币友会我们正在进行的心理学研究中~
作者| 小兔叽
人类并不像大刘笔下思维透明的三体人一样难以撒谎,要想对世界构建起正确的认识,我们就得学会分辨真假币友会。
在长大的过程里,小朋友们是渐渐学会辨别真话与谎言的币友会。无数童话故事都在告诉我们,撒谎是不好的,是会引来惩罚的。
但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 谎言其实并不都是“坏”的币友会。
//亲社会谎言
在一些情况下,人们是为了保护对方的感情才说出了善意的谎言,比如爸爸妈妈可能对重病的奶奶隐瞒一部分病情币友会。科学家们给这类谎话起了个名字叫“亲社会谎言”。
//反社会谎言
而另一种说谎则是为了自己隐瞒错误、逃避惩罚,比如小明打碎了妈妈的花瓶,却说是家里的猫干的!(猫猫:总有刁民诬陷朕!)币友会。这种谎言被称为“反社会谎言”。
展开全文
对这两种 不同目的的谎言,我们往往会给出不一样的评价: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倾向于认为“反社会谎言”是比“亲社会谎言”更恶劣的币友会。
除了不同的说谎目的, 说谎者的身份差别也会对谎言的评价产生影响币友会。
相比于同辈的谎话,成年人对老板的谎言可能会给出更为负面的评价(Maier & Lavrakas, 1976)币友会。
小朋友身上也会存在类似的现象吗币友会?
老师是儿童生活中常见的权威形象币友会,当老师说谎的时候,小朋友们会给出怎样的评价?
小朋友对老师和同龄人的“亲社会谎言”与“反社会谎言”的评价会有差别吗币友会?
在江西的一所小学里 ,研究者邀请了105名7岁、9岁、11岁的小朋友参与到一项关于说谎者身份与谎言评价的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币友会。
研究过程里,研究者给每个小朋友讲了八个小故事,故事里的一位主人公(一位老师或者一位同学)说了一个“亲社会谎言”或“反社会谎言”币友会。讲故事的时候会给小朋友看相应的图片,帮助小朋友们理解故事所描述的内容。
比如币友会,一个描述了老师讲“亲社会谎言”的故事是这样的:
老师口袋里有一些糖果币友会。
当小明向老师要糖果时币友会,
老师说:“我没有糖果币友会。”
老师认为糖果对小明的健康有害币友会,
因为小明有蛀牙
在每个故事讲完后,实验人员会通过简单的问题确认小朋友理解了故事币友会。
之后询问小朋友觉得故事里的这位主人公 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并请小朋友评价这位主人公说的话 好与不好的程度币友会。
当八个故事都讲完币友会,实验人员会把老师和同龄人讲的相同谎言的故事进行配对,问小朋友:
他们都撒谎了币友会,
你 更不赞成谁的谎话呢币友会?
结果发现:
当说谎的主人公是老师时币友会,小朋友们对谎言的评价更为负面
7岁和9岁的儿童对老师讲的“反社会谎言”要比对同龄人的“反社会谎言”更不赞成币友会,11岁儿童也有类似的“不赞成”趋势
也就是说, 撒谎者的身份影响了小朋友们对谎言的评价,当撒谎者是老师的时候,出于隐瞒错误、逃避惩罚目的的“反社会谎言”被认为是 更负面,更不好的币友会。
作者说
身为小朋友的长辈币友会,我们要 以身作则
格外注意 不要撒谎呦币友会!
心理学部各实验室、课题组运营有一批不同方向的优质心理学科普公众号,在大学堂后台自定义菜单点击“分类精选”-“友情公号”可以查看币友会。今后的每个周六,大学堂都会转载其中一篇与大家分享,祝大家晚安。
参考文献:
作者 | 小兔叽
来源 | 婴幼儿心理
美编 | 木舟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转载币友会,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婴幼儿心理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夸夸群 | 熬夜 | 手机 | AA制 | 杠精 | 学婊
欲擒故纵 | NTR | 男子汉 | 择偶 | 分手
心理绘画 | 心理人 | MBTI | 心理咨询
家暴 | 出柜 | 吵架 | 童年 | 生育
同性恋 | 抑郁症 | 性教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