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灵魂救赎的启示
1994年是电影史上巅峰的一年,出现了很多难以超越的电影经典,尤其是《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和《活着》救赎说币。这几部电影都是以信仰作为一根暗含的主线,探索着善恶的选择标准、人生意义、命运安排和灵魂升华等主题,让无数人产生深深的共鸣,给人以精神的力量和启示。
或许,上天在1994年就是通过电影这样的艺术方式,一种超越科学的方式,给迷失在物质和欲望世界之中的人们,点亮了几盏微弱但又坚定的灯,照进了人们被黑暗包围的心灵,启示人们如何获得灵魂的救赎救赎说币。《肖申克的救赎》就是这几盏灯之一,一盏闪耀着救赎启示的灯。
一、救赎与毁灭
安迪凭借什么逃出了肖申克监狱救赎说币,成就了肖申克的救赎?
表面来看,他凭借的是一把小锤子,坚持不懈的在石墙上凿了17年;稍微深一个层次,坚持来自于他心中不曾熄灭的希望;更深一层次,希望来自于他的信念,对于灵魂升华的信念——灵魂升华从而能得以救赎救赎说币。
而这种信念,则是源自于人拥有超脱于这个世界的信仰,从而能点亮人心中的光,驱散让人恐惧的黑暗,不再悲伤,不再迷茫救赎说币。
电影是以美国社会为背景,所以也是以基督信仰来表现救赎说币。在基督信仰中,信正是获得救赎的起点。但是,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是讽刺人对神的信仰。他们的理由是,电影中看似最信神的两个人典狱长和安迪——典狱长常把神的教诲放在嘴边,实际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金钱;安迪为了隐藏凿穿石墙的小锤子,先凿空的是代表信仰的《圣经》,然后凿空才是石墙。
很多人把对《圣经》的凿空理解为挣脱信仰的束缚,是真正的救赎救赎说币。其实,这也是人的思想被“体制化”禁锢的体现——因为多数人从小被教育宗教信仰都是封建迷信,打破它们才能进步。
展开全文
如果能走出这种思想的“体制化”,跳出这种思想之墙,你会发现安迪的锤子刚好放在了《圣经》中《出埃及记》这一篇救赎说币。
安迪在肖申克监狱中努力唤醒人们的救赎之心以及后来启示瑞德的救赎,正如几千年前摩西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的奴役,找到自由的迦南之地;囚禁了安迪的厚厚石墙正如当年横亘在摩西面前的浩海红海;安迪凿通石墙的奇迹正如摩西让红海开路的神迹救赎说币。
图片来自:
有所不同的是,安迪启示的人们已经不是摩西当年启示的人们了——当今的人们已经深陷物质世界的“体制化”之中,人的观念思想离神越来越远,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将精神和物质相对立,难以理解灵魂的升华与救赎救赎说币。
所以在电影中,救赎之道虽然关键在信仰,但具体表现在一把以物质形式存在的锤子之上,目地之一也是在于照顾人们的思想“体制化”救赎说币。
或许在某个夜晚,安迪坐在牢房里读着《圣经》救赎说币。当他读到《出埃及记》这一篇时,被摩西的经历所启示,领悟到了自己也处在类似的奴役之下。于是,他动了一念,想从监狱中跳出去,去寻找自己的迦南之地。也正是这一念,让他后来买来小锤子,藏在了《出埃及记》中。
信仰不仅给了安迪希望,给了坚持,给了勇气,更给了他仁慈的庇护——正是《圣经》容纳了小锤子,才让安迪的越狱计划不被随时来查房的狱警发现救赎说币。
物质和精神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统一的,正如《圣经》庇护了安迪和小锤子,安迪通过小锤子的实践成就了现代版的《出埃及记》救赎说币。
电影中救赎说币,走出监狱的安迪留给典狱长一句话:
典狱长,你说的对,救赎就在里面救赎说币。
《肖申克的救赎》
多数人理解这个救赎二字指的是里面的小锤子,但这是表面救赎说币。其实指的是,灵魂的救赎不仅仅在书面上,更是要人身体力行。神启示人方向,让人不至于迷失在黑暗中,但人能否最终得到救赎,得到解脱,还需要靠自己不断的去践行。
典狱长也只是表面上有信仰,熟读《圣经》而已救赎说币。实际上,他在信仰中悟到的是,要别人跟随自己,用信仰要求的是别人,却从来没有真正的要求自己。实际上,这还是维护着自己在人世间的权力和利益。
而安迪则悟到,要审视自己,用信仰要求的是自己救赎说币。
这也正是安迪和典狱长在信仰上的关键区别救赎说币。也正是这样的区别,让安迪获得了救赎,让典狱长走向了毁灭。
安迪也曾经违背审视自己的原则救赎说币。他在得知自己妻子被杀的真相之后,冲动的去找典狱长拯救自己,让典狱长动了杀心,最后间接导致狱友被杀。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年青人到寺庙里拜神解难救赎说币。他发现旁边有个人长得很像神的塑像,于是就问那人的身份。那人回答,她就是这个神。年青人很不解的问道:你是神为何还拜自己?那人回答:求人不如求己。原来,这是神在点化年青人。
其实,对神的信仰并不代表就万事大吉,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去提升自己救赎说币。凡事要审视自己,而不是去求别人,去求神。越是求人求神,越是可能适得其反,不仅不能得到救赎,还可能得到毁灭。这也是很多人对信仰的误区。
信仰是一盏驱散黑暗的明灯,给人指明了方向,但真正的路还需要自己去践行救赎说币。
没有信仰支持的希望是脆弱的,经不起黑暗的考验救赎说币。电影中,和安迪一起进监狱的胖囚犯就是心存一丝希望,但却难以面对牢房的黑暗,认为狱警可以网开一面,哭天喊地求着狱警,最后被活活打死,走向毁灭。也许是这样的场景发生过很多次,所以瑞德等监狱里的人才认为:希望是危险的。
当今社会的很多人也正是如此救赎说币。他们没有信仰,从唯物到否定精神道德的意义,从无神到无情无义,从唯物到拜物,从拜物到拜金拜权,沉迷各种享乐,一步一步堕落下来。电影中的三姐妹就是这样的代表。
这样的人在环境宽松时期可能会暂时的发财、出名、升官;但一旦到了恶劣的环境下,他们很容易像胖囚犯那样经不起风吹雨打,容易求这求那,最后被黑暗所吞噬救赎说币。这是这个时代的通病,看似物质发达社会进步,实际在堕落在毁灭,也是这个时代的可悲之处。
二、度己与度人
电影中有两种救赎——一种是救赎自己,一种是救赎他人救赎说币。
如果安迪只是救赎了自己,那这部电影也就无法触动那么多的观众了救赎说币。电影中,安迪只需要通过一把小锤子即可凿出自己的救赎之道,因为他本身已经悟到了更高层次,在灵魂上不受监狱之迷。但他要救赎大部分人都没有达到那个层次。他们对于救赎不抱任何希望,不相信外面的世界,对外面的世界诚惶诚恐,迷在了肖申克的监狱之中,被监狱完全”体制化”了。
哀莫大于心死救赎说币。要想救赎这些对救赎不报希望的人非常难,因为这要改变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让人走出思想的”体制化”,走出思想的石墙。但是安迪却选择了这样一条艰难的路。他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为肖申克监狱里的人们带来从肖申克监狱里永远跳出去的希望。
他冒着被狱警推下楼顶的危险,为狱友们换来了几筐啤酒,让他们感受到了片刻的自在救赎说币。
他不惜被关禁闭一个星期,也要为整个监狱广播音乐,启迪人心中的希望救赎说币。他坚持写了六年的信,终于为监狱申请到了扩建图书馆的经费支持,让罪犯们了解和向往外面的世界。他为了让罪犯们不再堕落到监狱中来,教人识字读书,帮助人获得高中文凭,提升修养。
他所做的这一切都非功利的,不求名的,不计自己的付出的救赎说币。如果不是安迪拥有能超越了人类物质世界的信仰,又怎能像耶稣一样,无私的帮助满身罪业的人呢?正如电影中所说:
强者自救,圣者度人救赎说币。
《肖申克的救赎》
最终,安迪用自己的付出和践行,用自己的善良和坚忍,用自己逃出肖申克监狱的经历彻底的改变了瑞德,让瑞德跳出了思想上的监狱,在太平洋上的迦南之地和他重聚救赎说币。
三、坚守与受难
如果没有对信仰的坚守,安迪就不会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早就被淹没在监狱的罪恶中,屈服于让人窒息的黑暗之下,单单是变态“三姐妹”的欺凌足以让他崩溃救赎说币。
很多人不理解一件事——安迪时常和 “三姐妹”较量后,被打的浑身是伤救赎说币。但他从来不反应是谁在打他,也不在乎他人异样的眼光,更没有抱怨别人为何不伸出援手。
为什么会这样呢?没有信仰的人很难理解救赎说币。其实,这正是安迪坚守信仰的体现——他一直在审视自己,而不是将罪责推在他人身上,将这种对苦难的坚忍视作是为自己赎罪。也是因为对于信仰的坚守,他能做到饱受苦难而不为之所动。正如瑞德形容安迪:
他的步伐和谈吐简直是异类,他像是在公园散步,无忧无虑,仿佛身披隐形衣救赎说币。
《肖申克的救赎》
当人有了超越人世间的坚定信仰,他的观念就能超脱出去,哪怕身处人世间的监狱之中,也能闲庭信步;哪怕受到人的欺辱打击,也能淡定自若;用电影中的说法是披上了一件隐形衣;用现在比较流行词来形容,就是拥有一种现实的扭曲力救赎说币。安迪正是这样一个人。
浮名浮利莫相试,三千世界一微尘救赎说币。
如果真能做到像安迪这样对超越人世间信仰的坚定,人就不会被名利所困,自然能将人世间的痛苦折磨看淡的像微尘一般救赎说币。
四、监狱与人生
肖申克监狱就是一个人类社会的缩影,一个世界的缩影救赎说币。里面有人做生意,有人上班,有人行善,有人作恶,有生,有死。当囚犯第一次来到监狱时,迎接他们的是高压水枪的洗礼,断绝了原来的社会关系,让人一无所有,只带着罪业来到这个肖申克世界之中吃苦,赤条条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
其实,人类社会何尝不是一个大监狱呢?当一个人心变坏了,犯了罪时,就会被投入监狱之中接受惩罚,让人吃更多的苦救赎说币。从更高层次看,人就是因为心变坏了,不符合更高层次的标准,所以从天国世界中不断堕落到人类这个世界中来的,在人类世界中吃苦。所以基督教认为,人出生就带着原罪,都是罪人。
人需要不断劳作才能维持生计,不断竞争才能适应社会;人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有求不得,放不下;人经历的事十之八九都不尽人意……这些都是人类社会的苦,而天国则是大自在,没有痛苦救赎说币。对比天国世界,人类这里就是一个大监狱,用来惩罚人、让人吃苦的监狱。
救赎,其实就是从监狱中跳出去,在电影中艺术化的表现为主人公安迪用锤子凿开了监狱的石墙,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救赎说币。
在监狱中呆的时间长了,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体制化”,将监狱中的纪律和惯例当成了真理,让人对外面世界产生怀疑和恐惧,渐渐的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我本该属于监狱之中救赎说币。即使监狱中的人来到了外面的世界,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后,也无法感受到那里的美好,最终选择了逃避,自我封闭在了监狱之中。老布因此在恐惧中选择了自杀,瑞德也在惶恐中犹豫是否再回到肖申克监狱之中。
当今的人类世界也是这样救赎说币。大部分人都已经被这个世界“体制化”了,被这个世界中的唯物的“惯例”迷住了,把人们所发现的已知真理当成了唯一的事实,本能的排斥科学没有证明的东西,怀疑和否定天国世界的存在。所以,当有人说自己信神时,对人可以升华到天国世界心存希望时,人们多会批评他迷信,认为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就像电影中,安迪被批评道:
有希望才危险,希望能把人弄疯,希望无用,你最好认命救赎说币。
《肖申克的救赎》
佛家说,每个人都具有佛性救赎说币。人们都是从更高层次的天国世界中堕落下来,虽然被这个人类世界所迷住,但在灵魂深处依然保留着一点超越这个世界的本性。正是这种本性,让监狱里的人们在听到安迪广播音乐的一瞬间,放下了手中的活,抬头仰望,眼睛中闪耀着光芒,好像回忆起了天国世界的美好。那一刻起,肖申克监狱中的人们离救赎又近了一点。用瑞德的话来形容:
到今天我还不知道那两个意大利娘们在唱些什么,其实,我也不想知道救赎说币。有些东西还是留着不说为妙。我像她们该是在唱一些非常美妙动人的故事,美妙得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美妙的让你心痛。告诉你吧,这些声音直插云霄,飞得比任何一个人敢想的梦还要遥远。就像一些美丽的鸟儿扑扇着翅膀来到我们褐色牢笼,让那些墙壁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在那一刹那,鲨堡监狱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
五、选择与归宿
老布和瑞德的命运是非常相似的,他们都在监狱中被关了大半辈子,他们在监狱中都过着稳定充实的生活救赎说币。可是保释后,却成了社会的弃儿,住在了同一间旅馆中,干着一样的工作,心里充满了一样的恐惧不安,都曾有过买枪杀人之后再回到肖申克监狱的冲动,都在屋里的横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但两个人命运结局不同,老布最终选择了用一根绳子上吊自杀了,走向了毁灭;而瑞德在枪和指南针的选项中,选择了指南针,最终抵达了自己曾经不敢相信的那座太平洋上的小岛救赎说币。
不同的选择决定人最终的归宿,老布选择了和肖申克监狱在一起,最终走向毁灭;而瑞德选择了去追随安迪,最终从获得了自由救赎说币。
同一件事物,对于不同人在不同的时候有着不同的显现救赎说币。这其实也是人的选择。
对于绳子救赎说币,在老布手里意味着走向死亡,而在安迪手里则是跳出监狱的工具;对于酒,一开始安迪选择了用它来消愁解恨,后来则选择了戒酒;对于罪业,安迪一开始不认为自己有杀妻的罪业,后来忏悔到正是自己对她的态度才导致了悲剧;对于保释,一开始瑞德努力辩解证明自己已经忏悔了,后来瑞德不再追求,顺其自然,反而保释成功;
对于音乐,瑞德认为在监狱中没有意义,而安迪则认为美妙无比;对于希望,瑞德质疑和否定,而安迪坚信不疑;对于监狱,老布认为是熟悉的家,而安迪则认为是囚禁赎罪之地;对于信仰,典狱长将他视为牟利和驯服他人的工具,安迪则视他为审视自己的镜子,视为希望的源泉救赎说币。
电影中救赎说币,有这样一句话:
信与不信,希望还是沮丧,坚忍还是悲伤,生存还是死亡,救赎还是毁灭,地狱还是天堂,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自己灵魂思想上的选择救赎说币。安迪因为选择对了,所以成就了肖申克的救赎,抵达了自在的彼岸;瑞德差点没有选择对,有一个领悟过程,最终也能达到彼岸;
老布、典狱长、三姐妹等人多数选择错了,最终走向了毁灭救赎说币。我们这个社会的很多人选择了不信上天,不信有高于人的神,不信因果报应,不信罪与罚,所以无恶不作。最终他们迎来的是无情的审判,而且比预料的来的更快,快到可能就在我们这个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每个人也面临选择,选择自己的命运归宿,救赎还是毁灭往往就是在一念之间救赎说币。
在越来越封闭的大环境下,很多人都像肖申克监狱中大多数人那样失去了希望,渐渐陷入了黑暗之中,内心在痛苦中煎熬救赎说币。很多人想起回顾这部《肖申克的救赎》,想从中获得激励和启示,帮助自己走出去,获得哪怕片刻的救赎。
我们这个世界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实际都是必然,是上天刻意的安排救赎说币。《肖申克的救赎》能登上电影界的巅峰,也是一种冥冥中的安排。就像瑞德在屋顶休息时,感受到了造物主的自由,如果用心去看这部电影,或许你也能感受到超越于我们这个世界之上的希望存在,照亮我们内心深处,获得一种灵魂救赎的启示。转自微之信公之众之号:三十二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