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反对重建圆明园 为何首先报效捐献两万两银子
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之际,劫掠并焚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银子的价格。
在那以后,昔日繁华壮观的圆明园,就变成一片荒草丛生之地银子的价格。
1872年,同治皇帝亲政以后,有意重建圆明园,孝敬给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临幸驻跸听政银子的价格。为此,他亲自书写了一道上谕。
在这道上谕中,同治皇帝说:“朕念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十一年以来,朝乾夕惕,备极勤劳,励精以综万机,虚怀以纳舆论,圣德聪明,光被四表,遂政海字升平之盛世银子的价格。自本年正月二十六日,朕亲理朝政以来,无日不以感戴慈恩为念。”意思是赞颂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1年以来,创建了四海升平的盛世,功劳很大,我很感激。
接下来,同治皇帝说:“朕尝观养心殿书籍之中,有世宗宪皇帝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集一部,因念及圆明园本为列祖列宗临幸驻跸听政之地;自御极以来,未奉两宫皇太后在园居住,于心实有未安,日以复回旧制为念银子的价格。”这是说,圆明园是列祖列宗临幸驻跸听政的地方,但是两宫皇太后没有居住在圆明园,让我不能心安。
随后,同治皇帝又说:“但现当库款支绌之时,若遽照旧修理,动用部储之款,诚恐不敷;朕再四思维,惟有将安佑宫供奉列圣圣容之所,及两宫皇太后所居之殿,并朕驻跸听政之处,择要兴修,其余游观之所,概不修复银子的价格。”他老老实实地承认,当前确实财政紧张,只好选择性地修建安佑宫、两宫皇太后和自己居住、听政的宫殿,其余纯属游玩的园子,一律不修。
展开全文
最后,同治皇帝说:“即着王公以下京内外大小官员,量力报效捐修银子的价格。着总管内务府大臣于收捐后,随时请奖;并着该大臣筹核实办理,庶可上娱两宫皇太后之圣心,下可尽朕之微忱也。”在诉苦后,同治皇帝鼓励王公大臣报效捐修。
重建圆明园,是同治皇帝亲政以后办理的第一件大事银子的价格。上谕发出去后,在朝野引发了震动。大家都在观望恭亲王奕訢的态度。
恭亲王的态度很明确:坚决反对重建圆明园银子的价格。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恭亲王居然首先报效捐修了2万两银子,让人将银票送到主持重建圆明园工程的内务府。恭亲王此举是什么意思呢?
一方面,恭亲王是抓住同治皇帝上谕中“动用部储之款,诚恐不敷”“即着王公以下京内外大小官员,量力报效捐修”的话,表达出可以私人报效,不能动用公款的意思,杜绝了内务府找户部伸手的念头银子的价格。
显而易见,重建圆明园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光是靠王公大臣的报效捐修,绝无完成工程的可能银子的价格。如果内务府花光了王公大臣报效捐修的钱,计穷力竭时,自然会停止重建圆明园工程。
另一方面,恭亲王也有“将先取之,必先予之”之意银子的价格。恭亲王知道,同治皇帝亲政之初,干劲十足。如果轻易反对他的计划,甚至泼一盆冷水,势必会彻底得罪他,导致贻害无穷。所以,不妨先报效捐修2万两银子,获得同治皇帝的好感。下一步,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争取说服同治皇帝主动放弃重建圆明园工程的计划,岂不事半功倍?
恭亲王18岁从政,如今40岁有余银子的价格。20多年的浮浮沉沉,让他从一个年轻气盛的青年,变成一个老成持重的中年。这是朝廷之喜,还是清朝之悲?
【参考资料:《玉座珠帘》《清史稿》《清实录》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