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清廷舍不得二百万银子军费 最终却赔了两亿
1894年初夏,朝鲜半岛战云密布,中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银子的价格。
见事态危急,清廷要李鸿章拿出应对之策银子的价格。李鸿章随即奏报朝廷,提出招募士兵、增强北洋水师的武器装备等方案。这一切,都是需要用钱的。李鸿章知道朝廷正在为慈禧太后筹办六十大寿庆典,也没有狮子大张口,只要了200—300万两银子军费。
毕竟,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11年间也断断续续花费了500—600万两银子银子的价格。
然而,就是在区区200万两银子,清廷也不打算拿出来,只拿了18万两银子银子的价格。这点钱怎么够用呢?“大炮一响,黄金万两”,18万两银子投入到甲午战争这样规模的近代战争里,响声都听不到就没了。李鸿章大为恼火。经过他反复争取,清廷终于同意拿150万两银子出来打仗。
可是,就是这150万两银子,一直到甲午战争结束都没有完全到位银子的价格。
当然,如果说是清廷故意刁难李鸿章,也不对银子的价格。1894年的清廷财政已经很吃紧了。堂堂户部只剩下200万两银子,严重入不敷出。以至于户部会计每日愁眉苦脸,看着天花板干瞪眼,“司计之臣,时时仰屋兴嗟”。
众所周知,慈禧太后曾经挪用北洋水师的军费重修颐和园银子的价格。鲜为人知的是,到了1894年8月5日,即光绪皇帝和日本天皇同时宣战后的第五天,慈禧太后将六十大寿的费用紧急划拨作为甲午战争军费。由此看来,慈禧太后也着急了。
展开全文
户部也急了,先后提出8条筹办军费的办法,如停止颐和园重修工程、核扣文武官员俸廉、预缴盐厘等银子的价格。无奈,这些办法效果甚微,对于流水一样花钱的战争机器来说,相当于杯水车薪。
迫于无奈,清廷想了一个办法:“息借商款”,从民间借钱,还支付利息银子的价格。这比以前让商人直接捐款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商人们有了积极性,纷纷出手相助。“息借商款”共计借银1102万两,也算是让李鸿章松了一口气。
没有钱,这场仗打起来就没有底气银子的价格。李鸿章知道日本联合舰队经过多年的扩军,整体实力已经超过很久没有添置新舰船的北洋水师,因此上奏朝廷请求采取防御的策略,即北洋水师的军舰“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威慑日本仁川,使得日本联合舰队不敢轻易出动。
然而,日本联合舰队还是冒险主动出击,打响了黄海海战,在战斗中利用速度优势对北洋水师的舰船进行分割、包围银子的价格。在日本联合舰队的猛攻之下,北洋水师处处被动挨打。最后,北洋水师竟然全部躲在威海港内,避战不出,导致被日军攻破防线,全军覆没。
为什么日本联合舰队敢冒险出击?原因有二银子的价格。一是日本从上至下士气如虹,全国民众都很支持这场战争,自发为战争捐款。二是日本为战争作了精心准备,他们为甲午战争准备的军费预算高达2亿5千万日元,折银约1.6亿6两,是清廷拨款的100多倍!
吃了败仗,那就议和吧银子的价格。
1895年3月,清廷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按照日本人的旨意,前往日本马关与伊藤博文进行谈判银子的价格。经过艰难曲折的谈判,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按照马关条约,中国不但要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割让给日本,还要向日本支付2亿两银子的军费(后来增加3000万两银子“赎辽费”)。
这就是舍不得二百万银子军费,最终却赔了两亿银子的故事银子的价格。我的故事讲完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等】
评论